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怎樣才能看通《紅樓 夢》?

怎樣才能看通《紅樓夢》?(又名「石頭記」)
(問到底 No.6956 2008 0229 Friday)



《紅樓夢》難以看通,主要原因是:原作者故意
把全書的主題隱藏。一來是要逃避文字獄,他要這本
書流傳出去,不想讓鐵腕尊孔的滿清官吏殺人毀書。
二來,他所利用的特殊文學手法,令一旦領會全書要
旨的人,感受更深。



他的特殊文學手法,有兩個方面。其中第一個較
為外在的,而且並不重要的方面,是「隱喻」。例如
林黛玉的黛字,就是「代」。李察猜想,那是她代表
「玉」的遠古中國精神之意。而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
對聯是:「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暗喻的是明
清兩朝:明月雖然仍在照,但在清人主宰之下,古人
已經不見。至於賈寶玉愛吃紅色的東西,這一種千古
所無的特殊興趣,也可能是一種暗喻。書中的寶玉有
兩人,一個「真」的甄寶玉,另一個「假」的賈寶玉。
多種多樣的「隱喻」,看得到其中意旨的人,不但樂
趣無窮,而且會深深為中國文化感到悲哀。



但這些特殊的文學手法,雖然令到近百年來的無
數學者文人浪費許多紙張油墨,卻未必是這本書難以
通讀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來自這本書的特殊結構。因為,《石
頭記》 已經超過了正常所謂「小說」的一般內容。
如果勉強把這種文體歸類為「小說」,也只可能是一
種「超級小說」。因為,在事實上,這本書描述的,
是「文化」,是中國人上下五千年來的基本生活模式。
而這種模式,作者是用一間超級巨廈來盛載的。所謂
「大觀園」,就是一間巨大無比的超級建築結構。今
日仍有人用中國境內的各大名園和這「大觀園」相比,
亦有人說,這「大觀園」就是滿清的皇庭,就是今日
的故宮。但是,這些都只是外在結構。外在的分析和
發掘、比附,不但不能讓主題披露,只會讓作者的旨
意隱藏更深。



所以,有時你可以說:《石頭記》不止是一部小說,
而是一部全方位的文學著作。不要再用那個小家的
「小」字。不要說這是一本「小」說。「小說」這兩
個字,是輕視文學的儒家學者無知亂作,卻影響了兩
千年來的創作風氣。儒家文人,看不起小說。
古代的儒家學者說,「小說」不過是引車賣漿者之流
的作品。何謂「引車賣漿」?就是今日的推車小販。
儒家文人以為,所謂「小說」,就是小販說的故事。
這是完全不正確的。這是中國人的苦惱之一。因為,
在文化網絡上看,引入了一個錯的名詞,就絕不容易
改正了。「小說」這兩個字,相信就會像一顆不良的
面痣那樣,長在中國文化臉上最不光彩的地方,但卻
不容易去除。因為,文化網絡是只能更生,而不可刪
除的。



  《石頭記》的規模宏大,像一間超級巨廈,置身
其中的人,會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感覺。這裡面
有很多房間,有很多櫥窗,有很多展品。要看,一時
三刻絕對無法看完。如果你勉強自己,在三天之內看
完全書,就會好像百人筵席,一人獨吞那樣。



  此所以,有人看此書,看了三遍五遍,仍是茫然
不知道,這本書講的是甚麼。雖然,實際上,這本書
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故事,就是說住在一
所封塵兩千年的大廈中的一個少年賈寶玉,他是性情
中人,稟性純潔,不堪儒家思想的壓迫,更不願被迫
苦讀儒家經典。後來遇上一位代表中國文化最美好一
面的美女林黛玉,兩人引為知己,他度過了一生最好
的光陰。但是,兩千年的儒家壓力無法消散,他被迫
與一個眼光現實的女子結婚。這女子是薛寶釵。他和
寶釵新婚之夜,就是黛玉香銷玉毀之時。婚後,薛寶
釵迫他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他就趁了考試外出的便
利,離家出走了。(之前,他從未曾離開大觀園中的
這個「家」。)



故事雖然簡單,卻是暗喻在這一整所文化大廈之
中的。書中屢次描述,說這大廈是即將傾倒毀滅的大
廈。賈家被封建皇帝抄家,大觀園荒涼破滅如同鬼域,
沒有人再敢進去。但是,這大廈是這樣的繁雜龐大,
進去的人,很快就會被五光十色吸引了,再看不見原
來的故事。這,就是《石頭記》難於看通的真正理由。
而這是無法避免的。或者,作者隱名人早己想到了這
一點,他用了無數謎語式的隱喻,企圖讓讀者清醒一
些。他無法把話明說,因為文字獄的鍘刀,就在頭上。
一不小心,鍘刀落下,人書俱亡。



這就是《石頭記》難讀通的「理由」。但是,這種
所謂「困難」,不是絕對的。無數大大的學者,他們
佔據學術機構的有利位置,資料多如牛毛,但是,進
了大觀園就不能出來。原因很簡單,他們傾向於外在
的分析研究,根本從未曾感動過。甚至黛玉葬花、焚
稿那樣痴絕人世的悲情,也無法入心。他們一心只想
把論文寫好,把對手打倒。只想著名成利就,「紅學」,
就只能變成一座黯紅色的古墓,進去,就不要指望再
出來了。



隱名人一再在書中提及「痴」。他的希望,全部寄
托在未來世界的痴情人身上。唯有多用一點感情,少
用一點冰冷的物質意志,就能夠了解這一場上下五千
年的偉大悲劇。書中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
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真是值得反覆玩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